- A+
臺灣地區減震、隔震技術的廣泛發展與應用,起始于921集集地震震災所帶給建筑界與工程界對傳統抗震結構系統進一步的反思,其中減震的理念是立足于原有抗震結構構架上加裝阻尼裝置,很快在各種建筑結構設計中被引用。
其中最先引用的住宅案例,為2000年在臺北市信義計劃區一棟地上16層的SRC住宅,采用的形式為速度型壁式粘滯阻尼器。此后,依建筑特性與空間配置采用各種形式減震阻尼裝置。
另一類型的減振裝置則主要應用于超高層大樓,作為提升風力作用下的舒適度為主的風阻尼器,在臺灣地區的主要代表案例即為臺北101大樓。臺北101大樓所采用的調質阻尼器TMD(TunedMassDamper)為一個針對大樓需求量身定做的被動阻尼系統,其位置設置于87~92層的核心位置,主要目的為減低大樓受風力吹襲時的擺動引致加速度,以確保大樓人員工作時的舒適度而設置。有別于一般隱藏式阻尼系統,臺北101的TMD結合了建筑機能與結構功能的考慮,在88,89層可一窺阻尼器整體運作。
隔震技術在臺灣地區的大量引用稍晚于減震應用。在臺灣地區第一個大型的案例應屬坐落于新北市新店區的慈濟醫院,所采用的隔震形式主要為鉛芯橡膠支座(Lead RubberBearing,LRB)搭配外加阻尼器。
其后公共建筑如災害應變中心、臺大土木館及許多住宅開發項目中均引用了類似的隔震形式,其中亦不乏有不同型態隔震裝置的設計引用,如高阻尼橡膠支座(High DampingRubber Bearing,HRB)、復合式組合(RB+U型環、彈性滑移支承)、彈性滑移支座及摩擦單擺隔震器(FrictionPendulum Isolator,)。其中摩擦單擺隔震器的主要代表案例為臺北藝術中心,由于其造型特殊且垂直荷載因劇場特性使得其變動率與不確定性極高,益發彰顯了采用摩擦單擺隔震器的結構適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