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減隔震標準:結構分析規定

  • A+
所屬分類:減隔震百科

消能減震結構分析模型應正確地反映不同荷載工況的傳力途徑和不同地震動水準下主體結構和
消能器所處的工作狀態。

6.3.2 消能減震結構的分析方法應根據主體結構、消能器的工作狀態選擇,可采用振型分解反應譜法、
彈性時程分析法、彈塑性時程分析法或靜力彈塑性分析法。

6.3.3 消能減震結構的總阻尼比應為主體結構阻尼比和消能器附加給主體結構的有效阻尼比的總和,
結構總阻尼比應根據主體結構處于彈性或彈塑性工作狀態及不同水準地震動激勵狀態分別確定。

6.3.4 消能減震結構的總剛度應為主體結構剛度和消能部件附加給主體結構的有效剛度之和,且應考
慮不同變形狀態導致的剛度差異。

6.3.5 消能器的恢復力模型宜按下列規定選取:

1 軟鋼消能器和屈曲約束支撐可采用雙線性模型、三線性模型、考慮硬化過程雙骨架模型或Wen
模型。

2 摩擦消能器、鉛消能器可采用理想彈塑性模型。

3 黏滯消能器可采用麥克斯韋模型。

4 黏彈性消能器可采用開爾文模型。

5 其他類型消能器模型可根據組成消能器的元件是采用串聯還是并聯具體確定。

6 消能器的恢復力模型參數應通過足尺試驗確定。

6.3.6 罕遇地震作用下消能器的設計位移,應通過結構整體彈塑性計算分析確定。

6.3.7 大型復雜消能減震結構在地震作用下的內力、變形分析及減震效果評價,宜采用不少于兩個合適和成熟的不同軟件進行對比分析,計算結果應經分析判斷確認其合理、有效后方可用于工程設計。
消能減震結構采用彈塑性時程分析計算時,根據主體結構構件彈塑性參數和消能部件的參數確定消能減
震結構非線性分析模型,相對于彈性分析模型可有所簡化,但二者在多遇地震下的線性分析結果應基本
一致。

6.3.8 消能減震結構采用靜力彈塑性分析方法分析時應滿足下列要求:

1 消能部件中消能器和支撐根據連接形式不同,可采用串聯模型或并聯模型,將消能器剛度和支
撐的剛度進行等效,在計算中消能部件可采用等效剛度的連接桿代替。

2 結構的阻尼比由主體結構阻尼比和消能部件附加給結構的有效阻尼比組成,主體結構阻尼比應
取結構彈塑性狀態時的阻尼比,消能部件附加阻尼比取主體結構彈塑性狀態一致的變形計算。

大家都在看:

國為減隔震招商
kdmin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