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屆建筑結構基礎理論與創新實踐論壇在廣州召開

  • A+
所屬分類:減隔震新聞

12月9日至11日,第七屆建筑結構基礎理論與創新實踐論壇在廣州召開。中國工程院院士周福霖教授、歐進萍教授、周緒紅教授、聶建國教授、杜修力教授、邢鋒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杰教授和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Billie F. Spencer教授,以及多名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和從事建筑結構理論與實踐研究的知名專家學者共700余人齊聚論壇,圍繞“建筑結構基礎理論研究和結構設計創新與實踐”展開了深入研討。

第七屆建筑結構基礎理論與創新實踐論壇在廣州召開

服務“雙碳”戰略實施和建筑業高質量發展 增強創新發展源動力

據了解,“建筑結構基礎理論與創新實踐論壇”(簡稱“論壇”)由《建筑結構學報》雜志社發起,自2010年起已成功舉辦六屆。經過多年的發展,論壇已成為專家云集、立足國內、面向國際的學術盛會,在業內獲得高度評價和贊譽。本屆論壇由中國建筑學會、《建筑結構學報》雜志社、廣州大學共同主辦,由廣州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廣州大學工程抗震研究中心聯合承辦,得到中國地震學會工程隔震與減震控制委員會、中國土木工程學會防震減災工程分會、中國建筑學會建筑結構分會的共同支持。

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建筑學會秘書長李存東主持開幕式

本屆論壇主題為“建筑結構基礎理論研究和結構設計創新與實踐”,聚焦學科未來發展的趨勢與前景,以基礎理論助力結構創新,以科技攻堅克服工程難題,旨在為建筑業實現“智能、綠色、安全、高質量、可持續”等發展目標,助力碳達峰、碳中和戰略實施和實現AEC(即建筑、工程和施工)行業數字化轉型提供全方位、多視角、針對性強的專家意見,增強創新發展源動力,在更大程度上發揮建筑結構領域學術成果在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廣州大學黨委書記、校長魏明海致辭

論壇開幕式由中國建筑學會秘書長、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李存東主持。廣州大學黨委書記、校長魏明海在開幕式致辭中向與會專家學者、企業界朋友等表示熱烈歡迎,并介紹了廣州大學近年來深化高水平大學建設、不斷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的良好發展態勢和重點布局建設“重大基礎設施安全+智慧運維”等創新樞紐、大力推進土木工程等“沖一流”學科建設的舉措與成效。

中國建筑學會理事長、中國建筑設計集團總裁修龍致辭

中國建筑學會理事長修龍在開幕式致辭中指出,本屆學術論壇要繼續堅守學術性、前瞻性、創新性,關注建筑結構領域最前沿的科技成果與社會熱點問題,加強建筑結構及相關專業的融合創新,為開創建筑業高質量發展新局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修龍理事長同時在論壇上作特邀報告,梳理總結了中國建筑學會成立70周年以來始終心懷“國之大者”,與國家民族同向同行的發展歷程和貢獻成果,對中國建筑學會在新時代、新征程的傳承與發展中提出“傳承躍升、繼往開來”的深厚寄望。

中國工程院院士、《建筑結構學報》主編聶建國致辭

中國工程院院士、《建筑結構學報》主編聶建國在致辭中高度肯定《建筑結構學報》特邀主編在學報高質量發展過程中作出的重要貢獻,報道了一批有思想、有深度、有品質的精品力作,引導廣大科研工作者要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把研究成果應用在產業一線。為彰顯特邀主編在期刊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本屆論壇特別為11位特邀主編頒發了榮譽證書。

聶建國主編與修龍理事長為11位專家、特邀主編頒發證書

瞄準建筑結構及其相關領域聚焦學術前沿 院士領銜深入探討

本屆論壇深入落實《“十四五”建筑業發展規劃》的總體要求,聚焦建筑結構數字化技術、結構智能運維與診斷技術、結構防災減災工程與防護工程、低碳建筑與可持續發展、裝配式建筑結構與工業化、高性能材料及其結構體系研究與應用等多專題展開。

中國工程院院士周福霖、歐進萍、周緒紅,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杰和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Billie F. Spencer,Jr.分別作了題為《建筑工程隔震-隔振雙控技術的發展和應用》《裝配式及其模塊化消能減振韌性建筑結構》《預應力鋼管混凝土格構式風電塔架》《論第三代結構設計理論》、“Topology Optimization of Buildings Subjected to Random Excitations”的主旨報告。

中國工程院院士周福霖教授作主旨報告

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廣州大學減震防災教師團隊帶頭人、廣州大學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主任周福霖教授在《建筑工程隔震-隔振雙控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主旨報告中結合大量實例闡釋了國內外地鐵發展趨勢及地鐵隔振要求,總結了城市地鐵誘發環境振動的危害,并提出相應的振動控制策略。通過進一步介紹建筑隔震技術和建筑及設施震振雙控技術的創新發展與實踐應用,周院士指出:通過震-振雙控科技創新,將有效實現地震安全-振動控制雙保險,從而達到生命安全-環境舒適雙目標。

中國工程院院士歐進萍教授作主旨報告

歐進萍院士分析了當前我國建筑產業的發展現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用大量生動詳實的案例、圖片和數據從承載-消能鋼質結構/鋼質連接RC構件及其裝配式建筑結構、承載-消能鋼模塊及其裝配式建筑結構以及全封閉內裝修繼承模塊及其裝配式建筑結構三個方面深入淺出地闡述了裝配式及其模塊化耗能減振韌性建筑結構的研究進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周緒紅教授作主旨報告

周緒紅院士在主旨報告中系統介紹了預應力鋼管混凝土格構式風電塔架的結構性能和工程應用進展。針對陸上風電單機容量不斷增大、輪轂高度顯著提升、葉片長度持續增加等趨勢,研究團隊提出一種適用于大容量高輪轂風電機組的預應力鋼管混凝土格構式塔架,該研究成果解決了我國陸上低風速區風資源開發中的“卡脖子”問題,促進了我國陸上風資源的高效利用,推動了我國風電工程技術發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杰教授作主旨報告

李杰院士從對結構設計理論的兩個基本維度的分析入手,論述了第一代、第二代結構設計理論的邏輯發展過程。在此基礎上,指出了第二代結構設計理論的局限性與基本矛盾,分析了第三代結構設計理論應該具有的基本特征,論述了其理論基礎和基本構架,并結合工程案例討論了第三代結構設計理論的結構初探和未來發展。

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Billie F. Spencer教授作主旨報告

B.F. Spencer, Jr.(蘇磐石)院士從結構拓撲優化的學術背景出發,分別介紹了基于靜力、動力和隨機荷載的結構拓撲優化建模、算法與程序,以及在地震、風和車輛交通荷載等不同輸入條件下的優化應用算例。

論壇同時設立了2個平行主會場和8個平行分會場進行學術報告交流和探討,共有191位專家學者作了口頭報告,其中5位作大會主旨報告、26位作大會特邀報告、40位作分會場邀請報告、120位作分會場普通報告,另有21位學者進行了會議展報。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在論壇上各抒己見,深入系統地交流建筑結構基礎理論研究與創新實踐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與研究動向。

論壇閉幕式由廣州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院長譚平教授主持,中國建筑學會代表、廣州大學代表和下一屆論壇主辦單位天津大學校領導相繼發言。

來源:中國教育在線

大家都在看:

國為減隔震招商
kdmin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