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震害防治英才 建設震不倒的建筑

  • A+
所屬分類:減隔震新聞

地震災害是群災之首,抗御和減輕地震災害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永恒課題。作為國內僅有的一所以防災減災和應急管理高等教育為主的高校,防災科技學院堅定貫徹“兩個堅持、三個轉變”防災減災救災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針對城市基礎設施系統,建筑、橋梁、水利工程在地震、洪水、地質災害等自然災害下的安全問題開展人才培養,構建了工程地震災害防治特色人才培養體系。

  強師德鑄師魂

推動教學改革

學院堅持在抗震救災一線培養鍛煉師資隊伍,通過重大自然災害現場歷練,錘煉出一支以聯合國災害評估專家委員會委員為帶頭人的教師團隊,團隊成員深度參與印度洋海嘯以及汶川、玉樹、雅安、九寨溝、瀘定等重、特大地震災害應急救援和科學考察。他們以血肉之軀為他人筑起生命的防線,以頑強拼搏的精神譜寫了一曲曲壯麗的凱歌。

廣大教師以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為引領,結合教師在震害現場應急救援、科學考察的親身經歷,結合重大自然災害現場的教科研資源,以課程思政育人體系建設為引領,開發建設了完備的防災減災特色課程體系。自主開發了地震遺址、建筑物倒塌、地震地球探測等一系列虛擬仿真實驗室,自主開發了一系列防災減災救災教材、教學案例,以及短視頻和科普產品?!白匀粸暮Ω耪摗薄氨贝ǖ卣疬z址建筑物結構抗震虛擬仿真”分獲國家一流本科課程和省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多個教學研究中心和課程獲批省級以上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示范中心和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建有5個國家、省部級教學科研團隊和4個省部級教學平臺,有力支撐了人才培養體系的建設和發展。

扎根震災一線

強化實踐育人

學院肩負防震減災使命擔當,著力培養滿足國家防震減災事業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理論基礎扎實、實踐能力突出的工程地震災害防治高素質人才,堅持在應急救援現場及重大工程實踐一線培養鍛煉學生。學院師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深入一線開展工程結構地震倒塌機理、減隔震技術、韌性提升技術、小型化測震儀器和災害智能識別軟硬件等領域的研究,學生積極參與項目助研工作,有效提升了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認知和工程實踐能力,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堅守奉獻的優秀工程技術人才。

在對汶川地震北川震害遺址長達十余年深入科考的基礎上,建立了獨具特色的“地震廢墟上的課堂”,獲批省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自主建立的“災害模擬實驗室”,生動形象地展示了工程地震致災機理,獲批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地震災害防御與風險評價重點實驗室、工程結構多災害韌性與應急處置技術創新中心、建筑物破壞機理與防御重點實驗室等具有鮮明地震工程特色的省部級重點科研平臺,有力支撐了以土木工程地震災害防治為特色的專業實習實踐和創新創業教育。

服務國家戰略

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多年來,學院以地震災區建筑倒塌情況的系統研究為主線,遍歷探訪記錄災區典型建筑遺跡,積極開展工程地震災害防治領域的科學研究、重大工程服務和科研平臺建設。研究成果揭示了我國典型多層建筑結構的地震破壞機理,發展了相應的抗倒塌設計方法,開發了高度可調隔震支座、模塊化鋼滯變阻尼器等新型減隔震裝置,有效提高了工程結構的抗震安全性能,提出了基于“散、脆、偏、單”的工程結構典型抗震缺陷判別準則,建立了城鄉工程結構震害預測的新方法。新型減隔震裝置、多層建筑結構地震破壞機理研究等多項科研成果在國家重大工程中得到轉化應用,向國家提出的“開展全國中小學校舍抗震加固、提高綜合防災能力的建議”被校安工程采納。這些成果的推廣,將為減輕未來地震可能造成的破壞、保證人民生命和財產的安全、保障災后經濟恢復和發展的能力、提高國家重大工程的防災減災能力作出貢獻。

學院正在不斷完善產教融合育人體系,與國內防災減災領域大型企業、科研院所合作,針對韌性城市建設關鍵技術、工程韌性評價及提升技術、水致災機理及防護技術等方向的難題,加快高層次人才培養和科技成果轉化,為新時代防災減災和應急管理事業現代化建設而努力奮斗!

來源:中國教育報

大家都在看:

國為減隔震招商
kdmin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