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邢成起? 北京市地震局研究員,中國地震學會科普工作委員會副主任
今年10月13日是第32個國際減災日,主題是“構建災害風險適應性和抗災力”。我國地處全球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的交匯區,是世界上地震活動最強烈、地震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時至今日,往昔的唐山、汶川、玉樹等重特大地震導致的慘烈災難景象仍然歷歷在目,令人觸目驚心,難以忘懷!為避免同樣的災難再度發生,建設韌性城市,加快構建地震災害風險適應性和抗災力,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地震災害風險,對于我們多震災的國情而言已刻不容緩。
韌性城市是指城市或城市系統能夠化解和抵御外界的沖擊,保持其主要特征和功能不受明顯影響的能力。也就是說,當災害發生的時候,它能夠承受沖擊,快速應對、恢復,保持城市重要功能正常運行,并通過適應來更好地應對未來的災害風險。隨著社會和科技的進步,人類在預防和應對自然災害方面的要求提高了,在災害發生時,不僅要求人員傷亡、財產損失要少,而且還要保證城市功能不中斷或能夠快速恢復,對此防災減災思路和方法必須不斷創新發展。韌性城市理論的提出,給城市應對災害的理念帶來了新變化,為有效解決城市公共安全風險問題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技術途徑,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可,代表了未來城市的發展方向。
當今世界,隨著城市人口、功能和規模的不斷擴大,各種災害風險也在不斷增加。日益頻發的公共安全事件,如地震、洪澇、風暴潮、危險品爆炸、環境污染、傳染病流行以及恐怖襲擊等等,給眾多城市帶來了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和功能破壞。建設韌性城市,可以有效地降低城市的脆弱性,提高城市的災害抵抗力、適應力與恢復力,確保城市安全和可持續發展,這就是韌性城市建設的重要意義之所在。
韌性城市理念,強調主動迎接極端災害風險挑戰,提前增強防災抗災韌性,做好災害預防和應急準備,避免城市系統在巨災來臨時發生崩潰;強調尊重自然、順應自然,應對自然災害由過去的“硬抗”轉變為“柔克”,由工程抗御為主走向綜合的“城市抗御”,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強調學習與創新能力的提升,突出城市韌性提升過程中的狀態評估與不斷改進。災害歷史表明,大的災難事件,都是由超過設防基準、超出人們所預料的極端事件造成的,地震災難更是如此。我國有許多大中城市位于地震帶上,暴露在地震高風險地區,因此大力推進基于地震風險的韌性城市建設,也就是地震安全韌性城市建設,對于防范化解大震巨災風險、有效提升災害適應性和抗災力、推動防震減災事業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
地震安全韌性城市建設,防范的是重大地震災害風險,目標是能夠抗御大震乃至巨震的影響。地震是自然災害的“群災之首”,應對地震災害,防御目標不能低,必需能夠抗御住罕遇、極罕遇地震的沖擊。當然,這是一個非常艱巨的、需要長期努力才能實現的奮斗目標。事實上目前快速發展的防震抗震新理念新技術,也為實現這樣的防御目標奠定了基礎、提供了可能性,關鍵還是要全社會積極行動起來,不斷提高我們的城市韌性。
如何提升一個城市的韌性、從哪些方面提升城市韌性,需要綜合考慮所防范的災害風險種類、大小以及城市本身的特點等因素來確定。地震災害除了本身的自然科學屬性,還具有工程科學屬性和社會人文科學屬性。地震安全韌性城市的主要特征,是具有充分的減災措施和災前準備,具備當重大地震災害發生時可維持城市重要功能運行并快速恢復的自適應能力。以推進北京地震安全韌性城市建設為例,我們在綜合分析這些因素和城市本身特點以及國內外防震抗震經驗與教訓的基礎上,確定了城市地震安全韌性特征構成要素,包括地震環境與影響認知水平、工程韌性、社會韌性和制度韌性四個方面要素,這四個方面要素的提升再加上評估地震韌性水平共計五大方面,就構成了地震安全韌性城市建設的主要工作內容,同時也是提升整個城市地震安全韌性水平的五個著力點。這五大方面的工作內容非常豐富,涉及地震環境綜合探測、場地效應與地震精細區劃、地震監測預測預警、地震災害風險調查與評估、老舊房屋設施隱患排查與加固改造、抗震新技術新方法推廣應用、相關法律法規完善與標準規范適時更新、大震巨災情景構建、地震應急準備與救援、韌性評價指標體系構建以及公眾防震減災意識與技能提升等,它們相輔相成,互相促進,需要朝著預期的韌性目標協調統籌推進。
目前韌性城市建設的理論和技術方法日漸成熟,但由于地震災害成因、預防與應對上的復雜性,地震韌性城市建設任務的具體落實仍然面臨著諸多的難點與問題需要下大力氣加以解決。
1、地震環境的綜合探查。包括活動斷層與強震危險源、地下結構與深部構造、第四紀隱伏凹陷(盆地)與松散沉積層空間分布的探測和震源破裂模型、地下速度結構模型的建立以及強震動空間分布預測與地震地質災害評估等。這是地震韌性城市建設的基礎,涉及到對地震災害風險的正面應對與主動規避問題,體現的是地震安全的空間韌性。目前我們對地震環境與影響的認知水平尚不能滿足實際需求,需要加強大城市環境里如何更加有效地開展地震環境綜合探查問題的研究,并著重解決“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2、房屋設施的抗震設防。把房子蓋結實是實現城市韌性目標的關鍵。地震韌性城市建設對房屋設施的抗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涉及到如何在目前執行的抗震設防標準上去解決抗御大震乃至巨震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除了靠嚴格執行最新的抗震設防標準即全國第五代地震區劃圖外,還必須靠地震精細區劃、抗震新技術應用等多種途徑來實現。地震精細區劃可以為工程建設提供比以往更精細、甚至個性化的抗震設防參數,同時還可以有效地避開活動斷層和不利抗震場地的影響,從源頭上增強災害風險適應性和抗災力。抗震新方法的應用,如隔震技術,能夠使建設工程的抗震能力提高數倍,這就為在不提高抗震設防烈度的情況下實現抗御更高強度地震的沖擊提供了可能。總之,應加強房屋設施抗震韌性提升總體策略的研究。
3、社會韌性的提升。地震韌性不僅具有多災種維度,而且還具有多尺度維度。地震韌性適用于多個社會層面,從個人到鄰里、到組織(如企業、單位、社區)、到城市乃至整個國家都適用,地震社會韌性的提升需要充分發揮多元主體的作用,需要主動賦能社區,充分發揮基層和社會公眾的作用。因此如何創新思路方法進一步增強社會公眾的防震減災意識和應急避險與自救互救技能,如何更高效地增強基層社區在地震災害面前的連接性和社區居民的秩序感、凝聚度,是需要深入研究和實踐的問題。
4、標準規范體系的建立。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強調,標準化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發揮著基礎性、引領性作用,要實施公共安全標準化筑底工程,完善社會治安、刑事執法、反恐處突、交通運輸、安全生產、應急管理、防災減災救災標準。建設韌性城市,必須有完善的標準體系作技術支撐,包括各行業、各專業領域的韌性建設標準和不同層面(市級、區級、社區級)的韌性水平評價標準等。目前這方面的工作還非常欠缺,迫切需要加快標準化工作。
地震安全韌性城市建設的內容與目標決定了這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更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協調動員各行各業以及社會力量廣泛參與,需要社會各界各司其職、密切配合、形成強大的工作合力并持之以恒地協同推進。我們要居安思危,積極行動起來,通過不斷的學習、實踐和創新,讓我們的城市走向更具韌性、更加強大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