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地震你了解多少?地震知識科普地震標準知多少?

  • A+
所屬分類:減隔震百科

地震標準化是國家標準化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防震減災技術、服務和管理的集約化、規范化的重要手段,是促進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支撐。地震工作的各個領域都離不開標準的支撐與引領,做好地震標準化工作對促進防震減災事業科學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自1999年實現地震標準零的突破以來,共發布地震標準170項,其中國家標準36項,地震行業標準95項,地方標準39項。標準規定的技術內容從區劃圖、地震安全性評價、烈度表等基礎重要標準,逐步覆蓋到地震觀測環境保護、臺站建設、觀測方法等監測預報領域,并進一步延伸至活動斷層探察、地震烈度評定、地震現場工作、震災應急救援隊伍和行動等地震災害預防和應急救援領域。

現行的地震國家標準和地震行業標準在規范業務管理、服務抗震設防、保障民生安全等方面得到廣泛應用,并取得了明顯的社會和經濟效益。特別是地震震級的規定、工程場地地震安全性評價、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和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場址及配套設施4項強制性國家標準及地震臺站觀測環境技術要求等推薦性國家標準,有效地規范了抗震設防管理、地震安全性評價、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地震震級使用和地震觀測環境保護等方面的行為,促進了防震減災事業的健康發展。

關于地震你了解多少?地震知識科普地震標準知多少?

通過對各業務領域進行梳理,橫向切塊、縱向分層,已逐步構建科學適用、布局合理、領域完整、結構清晰的標準體系框架。目前,已發布地震行業標準體系表、地震監測預報專業標準體系表和地震應急救援專業標準體系表。并面向地震信息化基礎設施資源、數據資源、“3+1”業務應用平臺、政事管理平臺、公共服務平臺和應用支撐保障體系等信息化建設需求,構建了地震信息化標準體系框架。

關于地震你了解多少?地震知識科普地震標準知多少?
關于地震你了解多少?地震知識科普地震標準知多少?

基礎通用領域

在基礎通用領域,已出臺地震震級的規定、中國地震烈度表、公共地震信息發布、圖形符號與標志以及防震減災術語等6國家標準,還有地震行業標準體系表、地震臺站代碼、地震數據分類與代碼等16項行業標準,這些標準規范了地震行業的術語、圖形符號標志及量和單位的使用,為全社會更好地了解和參與防震減災工作奠定基礎。

關于地震你了解多少?地震知識科普地震標準知多少?

監測預報領域

在監測預報領域,出臺了地震臺站觀測環境技術要求和水庫地震監測技術要求等5項地震國家標準。其中,4項觀測環境保護方面的國標對全國各級各類地震臺站的觀測環境保護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此外,對于不同學科的觀測方法、臺站建設、臺網設計、入網要求、運行管理等出臺了59項地震行業標準。

關于地震你了解多少?地震知識科普地震標準知多少?

震害防御領域

在震害防御領域,出臺了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工程場地安全性評價、水庫誘發地震危險性評價、震害預測、活動斷層探測等5項地震國家標準和活動斷層探察方面的7項地震行業標準。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新一代區劃圖標準的全面實施對提高我國建設工程的抗震設防能力與水平、有效減輕地震災害風險、滿足全社會對地震安全提出的新要求具有重要意義。

關于地震你了解多少?地震知識科普地震標準知多少?

地震動參數區劃圖是以地震烈度和地震動參數為指標,將國土范圍劃分為不同地震危險程度或抗震設防等級的地圖。區劃圖是國家地震安全的重要基礎性和強制性國家標準,與各行業(房屋、水利、交通、能源、化工等)抗震設計標準共同構成了建設工程抗震設防標準體系。

關于地震你了解多少?地震知識科普地震標準知多少?
關于地震你了解多少?地震知識科普地震標準知多少?

應急救援領域

在應急救援領域,出臺了災害調查、烈度評定、損失評估、建筑物安全鑒定、志愿者應急救援指南等方面的20項地震國家標準和13項地震行業標準。特別是在避險服務方面,先后出臺了《中小學校地震避險指南》《社區地震應急指南》《醫院地震緊急處置》《人員密集場所地震避險》以及《地震應急避難場所運行管理指南》等國家標準,這些標準在引導社會公眾及相關管理部門樹立災害風險管理理念、增強風險防范意識、提升應急避險和自救互救技能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關于地震你了解多少?地震知識科普地震標準知多少?

《地震應急避難場所運行管理指南》是以保障民眾安全、服務民眾生活為出發點,在學習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并結合我國國情基礎上,按照災前、災時、災后三個階段規定了地震應急避難場所的日常管理、應急啟用、安置運行和安置運行結束的工作內容和要求,填補了我國在應急避難場所運行管理方面的標準空白。

關于地震你了解多少?地震知識科普地震標準知多少?

國家標準《中小學校地震避險指南》規定了中小學校地震避險準備、震時避險、及震后疏散的內容、程序、方法和要求,適用于中小學校的地震避險工作,其他學校或其他災害的避險也可參照使用。該標準根據過往地震避險情況的調查分析,設計了震時避險和震后疏散兩個避險環節。震時避險的啟動包括人工啟動和儀器啟動,是避險效果的關鍵環節;震時避險的方法按照建筑物性能劃分:當建筑物抗震性能強時,震時一律引導就近躲藏;當建筑物抗震性能一般及以下時,在一、二層的人員,震時引導迅速撤離到室外安全地方,在樓房二層以上人員仍然引導就近躲藏。震后疏散的目的是防止緊隨主震的余震引起房屋倒塌造成的傷害,該標準根據“有序、安全、快速”的原則,對震后疏散的方法和要求也進行了具體規定。

關于地震你了解多少?地震知識科普地震標準知多少?

國家標準《醫院地震緊急處置》在總結醫院地震緊急處置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借鑒其他突發事件的緊急處置要求,規定了醫院地震緊急處置預案編制、宣傳教育、設施設備管理等內容和要求,及震時避險、崗位處置、次生災害源處置,震后疏散、緊急救援等方面的緊急處置方法和要求,適用于醫院地震緊急處置工作。由于地震震級難以及時判斷,該標準將震感作為判斷指標,以“強烈震感”作為震時緊急處置啟動信號,并給出強烈震感的判別特征。該標準明確正在手術的崗位處置要點是:暫停手術,采取措施防止次生傷害,維持生命體征平穩,地震停止后繼續實施手術。對于次生災害源管理崗位處置,要求根據具體情況,采取整體或區域性切斷電源、氣體等措施,采取補救措施,保證維持生命體征等特殊需要。

關于地震你了解多少?地震知識科普地震標準知多少?
關于地震你了解多少?地震知識科普地震標準知多少?

(轉自:地震標準化)

地震并不是一觸即發的,它的到來是有預兆的。在地震發生前,我們可以看到地光,聽到地聲。地震的先鋒軍是縱波又稱P波,它使地面發生上下振動,破壞性較弱。幾秒鐘后,橫波便會到達。橫波又稱L波,地面發生前后、左右抖動,破壞性較強。當縱波與橫波在地表相遇后激發產生混合波,該混合波叫做面波。其波長大、振幅強,只能沿地表面傳播,是造成建筑物等破壞的主要因素。

一、地震成因

地球表層的巖石圈稱作地殼。地殼巖層受力后快速破裂錯動引起地表振動或破壞就叫地震。由于地質構造活動引發的地震叫構造地震;由于火山活動造成的地震叫火山地震;固巖層(特別是石灰巖)塌陷引起的地震叫塌陷地震。地震是一種及其普通和常見的一種自然現象,但由于地殼構造的復雜性和震源區的不可直觀性,關于地震特別構造地震它是怎樣孕育和發生的,其成因和機制是什么的問題至今尚無完滿的解答,但目前科學家比較公認的解釋是構造地震是由地殼板塊運動造成的。由于地球在無休止地自轉和公轉,其內部物質也在不停地進行分異,所以,圍繞在地球表面的地殼,或者說巖石圈也在不斷地生成、演變和運動,這便促成了全球性地殼構造運動。關于地殼構造和海陸變遷,科學家們經歷了漫長的觀察、描述和分析,先后形成了不同的假說、構想和學說。板塊構造學說又稱新全球構造學說,則是形成較晚(上世紀60年代),已為廣大地學工作者所接受的一個關于地殼構造運動的學說 。

二、地震的類型

(一)根據發生的位置分類

1、板緣地震(板塊邊界地震):發生在板塊邊界上的地震,環太平洋地震帶上絕大多數地震屬于此類。

2、板內地震:發生在板塊內部的地震,如歐亞大陸內部(包括中國)的地震多屬此類。板內地震除與板塊運動有關,還要受局部地質環境的影響,其發震的原因與規律比板緣地震更復雜。

3、火山地震:是由火山爆發時所引起的能量沖擊,而產生的地殼振動。

(二)根據震動性質不同分類

1、天然地震:指自然界發生的地震現象。

2、人工地震:由爆破、核試驗等人為因素引起的地面震動。

3、脈動:由于大氣活動、海浪沖擊等原因引起的地球表層的經常性微動。

(三)按地震形成的原因分類

1、構造地震:是由于巖層斷裂,發生變位錯動,在地質構造上發生巨大變化而產生的地震,所以叫做構造地震,也叫斷裂地震。

2、火山地震:是由火山爆發時所引起的能量沖擊,而產生的地殼振動。火山地震有時也相當強烈。但這種地震所波及的地區通常只限于火山附近的幾十公里遠的范圍內,而且發生次數也較少,只占地震次數的7%左右,所造成的危害較輕。

3、陷落地震:由于地層陷落引起的地震。這種地震發生的次數更少,只占地震總次數的3%左右,震級很小,影響范圍有限,破壞也較小。

4、誘發地震:在特定的地區因某種地殼外界因素誘發(如隕石墜落、水庫蓄水、深井注水)而引起的地震。

5、人工地震:地下核爆炸、炸藥爆破等人為引起的地面振動稱為人工地震。如工業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動;在深井中進行高壓注水以及大水庫蓄水后增加了地殼的壓力,有時也會誘發地震。

(四)根據震源深度進行分類

一年中,全球所有地震釋放的能量約有85%來自淺源地震,12%來自中源地震,3%來自深源地震

1、淺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的地震,大多數破壞性地震是淺源地震

2、中源地震:震源深度為60-300公里。

3、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公里以上的地震,到目前為止,世界上紀錄到的最深地震的震源深度為786公里。

(五)按地震的遠近分類

1、地方震: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

2、近震:震中距為100-1000公里。

3、遠震:震中距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 。

(六)按震級大小分類

1、弱震:震級小于3級的地震。

2、有感地震:震級等于或大于3級、小于或等于4.5級的地震。

3、中強震:震級大于4.5級,小于6級的地震。

4、強震:震級等于或大于6級的地震,其中震級大于或等于8級的叫巨大地震。

(七)按破壞程度分類

1、一般破壞性地震:造成數人至數十人死亡,或直接經濟損失在一億元以下(含一億元)的地震;

2、中等破壞性地震:造成數十人至數百人死亡,或直接經濟損失在一億元以上(不含一億元)、五億元以下的地震;

3、嚴重破壞性地震:人口稠密地區發生的七級以上地震、大中城市發生的六級以上地震,或者造成數百至數千人死亡,或直接經濟損失在五億元以上、三十億元以下的地震;

4、特大破壞性地震:大中城市發生的七級以上地震,或造成萬人以上死亡,或直接經濟損失在三十億元以上的地震。

(八)構造地震的分類

1、孤立型地震:有突出的主震,余震次數少、強度低;主震所釋放的能量占全序列的99.9%以上;主震震級和最大余震相差2.4級以上。

2、余震型地震:主震非常突出,余震十分豐富;最大地震所釋放的能量占全序列的90%以上;主震震級和最大余震相差0.7~2.4級。

3、雙震型地震:一次地震活動序列中,90%以上的能量主要由發生時間接近,地點接近,大小接近的兩次地震釋放。

4、震群型地震:有兩個以上大小相近的主震,余震十分豐富;主要能量通過多次震級相近的地震釋放,最大地震所釋放的能量占全序列的90%以下;主震震級和最大余震相差0.7級以下 。

三、地震的分布

(一)時間分布

通過對歷史地震和現今地震大量資料的統計,發現地震活動在時間上的分布是不均勻的:一段時間發生地震較多,震級較大,稱為地震活躍期;另一段時間發生地震較少,震級較小,稱為地震活動平靜期;表現出地震活動的周期性。每個活躍期均可能發生多次7級以上地震,甚至8級左右的巨大地震。地震活動周期可分為幾百年的長周期和幾十年的短周期;不同地震帶活動周期也不盡相同。當然也有的地震是沒有周期的。這跟地質情況有關,比如河北邢臺,大約100年左右是一個周期,因為斷層帶的地殼是有規則的移動,當地下的能量積累到必須使地殼發生移動時,地震就發生了,這種地震是有周期的。而絕不是所有的運動都是有規則的,規則之外的運動,就促生偶然的地震,偶然的地震往往能量巨大,瞬時引發,并不是周期內。

中國大陸東部地震活動周期普遍比西部長。東部的活動周期大約300年左右,西部為100至200年左右。如陜西渭河平原地震帶,從公元881年(唐末)到1486年606年間,就沒有破壞性地震的記載。1556年華縣8級大地震后幾十年,地震比較活躍。1570年以后這一帶就沒有6級以上地震,連5級左右的地震也是很少 。

(二)地理分布

1、世界地震分布

據統計,全球有85%的地震發生在板塊邊界上,僅有15%的地震與板塊邊界的關系不那么明顯。而地震帶是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帶,在地震帶內地震密集,在地震帶外,地震分布零散。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分布在太平洋周圍,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從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日本列島南下至中國臺灣省,再經菲律賓群島轉向東南,直到新西蘭。這里是全球分布最廣、地震最多的地震帶,所釋放的能量約占全球的四分之三。

歐亞地震帶:從地中海向東,一支經中亞至喜馬拉雅山,然后向南經中國橫斷山脈,過緬甸,呈弧形轉向東,至印度尼西亞。另一支從中亞向東北延伸,至堪察加,分布比較零散。

大洋中脊地震活動帶:此地震活動帶蜿蜒于各大洋中間,幾乎彼此相連。總長約65000km,寬約1000——7000km,其軸部寬100km左右。大洋中脊地震活動帶的地震活動性較之前兩個帶要弱得多,而且均為淺源地震,尚未發生過特大的破壞性地震。

大陸裂谷地震活動帶:該帶與上述三個帶相比其規模最小,不連續分布于大陸內部。在地貌上常表現為深水湖,如東非裂谷、紅海裂谷、貝加爾裂谷、亞丁灣裂谷等。

2、中國地震分布

中國的地震活動主要分布在5個地區,這5個地區是:臺灣省及其附近海域;西南地區,包括西藏、四川中西部和云南中西部;西部地區,主要在甘肅河西走廊、青海、寧夏以及新疆天山南北麓;華北地區,主要在太行山兩側、汾渭河谷、陰山—燕山一帶、山東中部和渤海灣;東南沿海地區,廣東、福建等地。

從中國的寧夏,經甘肅東部、四川中西部直至云南,有一條縱貫中國大陸、大致呈南北走向的地震密集帶,歷史上曾多次發生強烈地震,被稱為中國南北地震帶。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級地震就發生在該帶中南段。該帶向北可延伸至蒙古境內,向南可到緬甸。根據地質力學的觀點,中國大致可分為20個地震帶。

四、地震烈度

同樣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壞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壞也不同。為衡量地震破壞程度,科學家又“制作”了另一把“尺子”一一地震烈度。在中國地震烈度表上,對人的感覺、一般房屋震害程度和其他現象作了描述,可以作為確定烈度的基本依據。影響烈度的因素有震級、震源深度、距震源的遠近、地面狀況和地層構造等。

一般情況下僅就烈度和震源、震級間的關系來說,震級越大震源越淺、烈度也越大。一般震中區的破壞最重,烈度最高,這個烈度稱為震中烈度。從震中向四周擴展,地震烈度逐漸減小。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但它所造成的破壞在不同的地區是不同的。即一次地震,可以劃分出好幾個烈度不同的地區。這與一顆炸彈爆后,近處與遠處破壞程度不同道理一樣。炸彈的炸藥量,好比是震級;炸彈對不同地點的破壞程度,好比是烈度。

烈度不僅跟震級有關,而且還跟震源深度、地表地質特征等有關。一般而言,震源淺、震級大的地震,破壞面積較小,但震中區破壞程度較重;震源較深、震級大的地震,影響面積較大,而震中區烈度則較輕。

為了在實際工作中評定烈度的高低,有必要制訂一個統一的評定標準。這個規定的標準稱為地震烈度表。在世界各國使用的有幾種不同的烈度表。西方國家比較通行的是改進的麥加利烈度表,簡稱M.M.烈度表,從I度到度共分12個烈度等級。日本將無感定為0度,有感則分為I至VII度,共8個等級。前蘇聯和中國均按12個烈度等級劃分烈度表。中國1980年重新編訂了地震烈度表? 。CAD軟件素材教程下載www.9npx.com四五設計網www.45te.com設計學徒自學網www.sx1c.com

五、災害破壞

大地振動是地震最直觀、最普遍的表現。在海底或濱海地區發生的強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稱為海嘯。在大陸地區發生的強烈地震,會引發滑坡、崩塌、地裂縫等次生災害。

破壞性地震一般是淺源地震。對于同樣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樣,對地面造成的破壞程度也不一樣。震源越淺,破壞越大,但波及范圍也越小,反之亦然。破壞性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為12公里。

地震可由地震儀所測量,地震的震級是用作表示由震源釋放出來的能量,以“里氏地震規模”來表示,烈度則透過“修訂麥加利地震烈度表”來表示。地震釋放的能量決定地震的震級,釋放的能量越大震級越大,地震相差一級,能量相差約30倍。震級相差0.1級,釋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1995年日本大阪神戶7.2級地震所釋放的能量相當于1000顆二戰時美國向日本廣島長崎投放的原子彈的能量。

(一)直接災害破壞

地震直接災害是地震的原生現象,如地震斷層錯動,以及地震波引起地面振動,所造成的災害。主要有:地面的破壞,建筑物與構筑物的破壞,山體等自然物的破壞(如滑坡、泥石流等),海嘯、地光燒傷等。

地震時最基本的現象是地面的連續振動,主要特征是明顯的晃動。極震區的人在感到大的晃動之前,有時首先感到上下跳動。因為地震波從地內向地面傳來,縱波首先到達。橫波接著產生大振幅的水平方向的晃動,是造成地震災害的主要原因。1960年智利大地震時,最大的晃動持續了3分鐘。地震造成的災害首先是破壞房屋和構筑物,造成人畜的傷亡,如1976年中國河北唐山地震中,70%~80%的建筑物倒塌,人員傷亡慘重。

地震對自然界景觀也有很大影響。最主要的后果是地面出現斷層和地裂縫。大地震的地表斷層常綿延幾十至幾百千米,往往具有較明顯的垂直錯距和水平錯距,能反映出震源處的構造變動特征(見濃尾大地震,舊金山大地震)。但并不是所有的地表斷裂都直接與震源的運動相聯系,它們也可能是由于地震波造成的次生影響。特別是地表沉積層較厚的地區,坡地邊緣、河岸和道路兩旁常出現地裂縫,這往往是由于地形因素,在一側沒有依托的條件下晃動使表土松垮和崩裂。地震的晃動使表土下沉,淺層的地下水受擠壓會沿地裂縫上升至地表,形成噴沙冒水現象。大地震能使局部地形改觀,或隆起,或沉降。使城鄉道路坼裂、鐵軌扭曲、橋梁折斷。在現代化城市中,由于地下管道破裂和電纜被切斷造成停水、停電和通訊受阻。煤氣、有毒氣體和放射性物質泄漏可導致火災和毒物、放射性污染等次生災害。在山區,地震還能引起山崩和滑坡,常造成掩埋村鎮的慘劇。崩塌的山石堵塞江河,在上游形成地震湖。1923年日本關東大地震時,神奈川縣發生泥石流,順山谷下滑,遠達5千米? 。

(二)次生災害

地震次生災害是直接災害發生后,破壞了自然或社會原有的平衡或穩定狀態,從而引發出的災害。主要有:火災、水災、毒氣泄漏、瘟疫等。其中火災是次生災害中最常見、最嚴重的。

1、火災:地震火災多是因房屋倒塌后火源失控引起的。由于震后消防系統受損,社會秩序混亂,火勢不易得到有效控制,因而往往釀成大災。

2、海嘯:地震時海底地層發生斷裂,部分地層出現猛烈上升或下沉,造成從海底到海面的整個水層發生劇烈“抖動”,這就是地震海嘯。

3、瘟疫:強烈地震發生后,災區水源、供水系統等遭到破壞或受到污染,災區生活環境嚴重惡化,故極易造成疫病流行。社會條件的優劣與災后疫病是否流行,關系極為密切。

4、滑坡和崩塌:這類地震的次生災害主要發生在山區和塬區,由于地震的強烈振動,使得原已處于不穩定狀態的山崖或塬坡發生崩塌或滑坡。這類次生災害雖然是局部的,但往往是毀滅性的,使整村整戶人財全被埋沒。

5、水災:地震引起水庫、江湖決堤,或是由于山體崩塌堵塞河道造成水體溢出等,都可能造成地震水災。

6、其他:此外,社會經濟技術的發展還帶來新的繼發性災害,如通信事故、計算機事故等。這些災害是否發生或災害大小,往往與社會條件有著更為密切的關系。

六、破壞程度

地震災害破壞程度,除了與震級大小有關外,還與震源深度、距震中遠近、震中區的地質條件、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人們的防震搞震意識、應急措施和預報預防程度等有關。

地震成災具有瞬時性。地震在瞬間發生,地震作用的時間很短,最短十幾秒,最長兩三分鐘就造成山崩地裂,房倒屋塌,使人猝不及防、措手不及。人類辛勤建設的文明在瞬間毀滅,地震爆發的當時人們無法在短時間內組織有效的抗御行動。

地震造成傷亡大。地震使大量房屋倒塌,是造成人員傷亡的元兇,尤其一些地震發生在人們熟睡的夜間。據1988年“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專家組的不完全統計,二十世紀全球地震災害死亡總人數超過120萬人,其中傷亡人數最多的是1976年7月28日中國唐山7.8級大地震,死亡24.2萬余人,重傷16.4萬余人。1900-1986年間地震死亡人數占在所有自然災害死亡人數的58%,其中中國的地震死亡人數最多,占42%,這主要是因為以前中國的房屋抗震能力差,人口密集。統計表明,約60%的死亡是抗震能力差的磚石房屋倒塌造成的。

地震還易引起火災、有毒有害氣體擴散等次生災害。1906年美國舊金山地震,1923年日本關東地震、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等都引發大火,關東地震中死亡14萬人當中,約10萬人因火災死亡。

七、地震先兆

地震前自然界出現的可能與地震孕育、發生有關的各種征兆稱作地震前兆。

(一)微觀前兆

人的感官不易覺察,須用儀器才能測量到的震前變化。例如,地面的變形,地球的磁場、重力場的變化,地下水化學成分的變化,小地震的活動等。

(二)宏觀前兆

人的感官能覺察到的地震前兆。它們大多在臨近地震發生時出現。如井水的升降、變渾,動物行為反常,地聲、地光等。咩票優惠電影票www.miepiao.com共丟廢品回收網www.gongdiu.com一級建造師考試培訓www.itk3.com

1、地下水異常

水位、水量的反常變化。如天旱時節井水水位上升,泉水水量增加;豐水季節水位反而下降或泉水斷流。有時還出現井水自流、自噴等現象。

水質的變化。如井水、泉水等變色、變味(如變苦、變甜)、變渾,有異味等。

水溫的變化。水溫超過正常變化范圍。

其他。如翻花冒泡、噴氣發響、井壁變形等。

2、生物異常

動物是觀察地震前兆的“活儀器”,它們往往在震前出現各種反常。

地震先兆之動物行為異常行為,向人們預示災難的臨近。已發現有上百種動物震前有一定反常表現,其中異常反應比較普遍的有20多種,最常見的動物異常現象有:

驚恐反應:如大牲畜不進圈,狗狂吠,鳥或昆蟲驚飛、非正常群遷等。

抑制型異常:如行為變得遲緩,或發呆發癡,不知所措;或不肯進食等。

生活習性變化:如冬眠的蛇出洞,老鼠白天活動不怕人,大批青蛙上岸活動等。

3、電磁異常

電磁異常是指地震前家用電器,如收音機、電視機、日光燈等出現的失靈現象。最常見的是收音機的失靈、手機信號減弱或消失、電子鬧鐘失靈等現象。

4、地聲

臨近地震發生前,往往有聲響自地下深處傳來,這就是“地聲”。地聲一般出現在震前幾分鐘、幾小時、幾天或更早;以臨震前幾分鐘出現得最多。

地聲的聲響與平日人們熟悉的聲音不同且多種多樣。如:“猶如列車從地下奔馳而來”“似采石放連珠炮般的聲響”“類似于機器轟鳴聲”“狂風呼嘯聲”“石頭相互摩擦聲”等等。但是,有時地聲也不易與遠處傳來的風聲、雷聲、機器轟鳴聲等相鑒別。

5、地光

地光也是臨震前的一種宏觀現象,中國已在多次地震前觀測到,它們一般出現在臨震前或震時,也有出現于震前數小時或更早的。

地光的顏色很多,有紅、黃、藍、白、紫等,有的也像電火光。它們的形狀各異,有帶狀光、片形光、球狀光、柱狀光、火樣光等。地光出現的時間一般很短,所以不易觀測。鑒別地光也有一定難度,因為它的形狀和顏色有時也與電焊光、閃電等有相似之處。

八、預防與逃生

(一)預防

1、設防環節

抗震設防要求確定:制定區劃圖、開展地震小區劃、開展地震安全性評價。

抗震設計:按照抗震設防要求和抗震設計規范進行設計。

抗震施工:按照抗震設計進行施工。簡單地說,就是在工程建設時設立防御地震災害的措施,涉及到工程的規劃選址、工程設計與施工,一直到竣工驗收的全過程。

2、選擇好建筑場地,千萬不要在不利于抗震的場地建房,不利于抗震的場地有:

(1)活動斷層及其附近地區。

(2)飽含水的松砂層、軟弱的淤泥層、松軟的人工填土層。

(3)古河道、舊池塘和河灘地。

(4)容易產生開裂、沉陷、滑移的陡坡、河坎。

(5)細長突出的山嘴、高聳的山包或三面臨水田的臺地等。

3、選擇好的住房環境

(1)處于高大建(構)筑物或其他高懸物下:高樓、高煙囪、水塔、高大廣告牌等,震時容易倒塌威脅房屋安全。

(2)高壓線、變壓器等危險物下:震時電器短路等容易起火,常危及住房和人身安全。

(3)危險品生產地或倉庫附近:如果震時工廠受損引起毒氣泄露、燃氣爆炸等事故,會危及住房。

4、房屋加固

為了抗御地震的突然襲擊,要經常注意老舊房屋的維修保養。墻體如有裂縫或歪閃,要及時修理;易風化酥堿的土墻,要定期抹面;屋頂漏水應迅速修補;大雨過后要馬上排除房屋周圍積水,以免長期浸泡墻基。木梁和柱等要預防腐朽蟲蛀,如有損壞及時檢修。

必要時對房屋進行簡單加固,具體方法有:墻體的加固。墻體有兩種,一種是承重墻,另一種是非承重墻。加固的方法有拆磚補縫、鋼筋拉固、附墻加固等。

樓房和房屋頂蓋的加固。一般采用水泥砂漿重新填實、配筋加厚的方法。

建筑物突出部位的加固。如對煙囪、女兒墻、出屋頂的水箱間、樓梯間等部位,采取適當措施設置豎向拉條,拆除不必要的附屬物。地震的預防。

(二)逃生

1、震時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離到安全的地方,是應急避震較好的辦法。這是因為,震時預警時間很短,人又往往無法自主行動,再加之門窗變形等,從室內跑出十分困難;如果是在樓里,跑出來更幾乎是不可能的。但若在平房里,發現預警現象早,室外比較空曠,則可力爭跑出避震。

2、躲在室內結實、不易傾倒、能掩護身體的物體下或物體旁,開間小、有支撐的地方;室外遠離建筑物,開闊、安全的地方。

3、應趴下,使身體重心降到最低,臉朝下,不要壓住口鼻,以利呼吸;蹲下或坐下時盡量蜷曲身體;抓住身邊牢固的物體,以防摔倒或因身體移位,暴露在堅實物體外而受傷。

4、低頭,用手護住頭部和后頸,有可能時,用身邊的物品,如枕頭、被褥等頂在頭上以保護頭頸部;低頭、閉眼,以防異物傷害眼睛;有可能時,可用濕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氣。

5、不要隨便點明火,因為空氣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氣體充溢;要避開人流,不要亂擠亂擁。無論在什么場合,街上、公寓、學校、商店、娛樂場所等,均如此。因為,擁擠中不但不能脫離險境,反而可能因跌倒、踩踏、碰撞等而受傷。

大家都在看:

國為減隔震招商
kdmin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