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所屬分類:減隔震百科
1.隔震結構體系的動態(tài)響應應結合加速度、慣性力和位移綜合分析
2.隔震結構的扭轉效應應結合偶然偏心效應加以考慮

其中,為垂直于地震作用方向的樓層尺寸。
其中,為作用于第j樓層繞其豎軸的扭矩;
為第j樓層質量的偏心距;
為第j樓層的水平力。
根據(jù)《歐洲規(guī)范8-德國國家附錄》(以下簡稱EC 8/NA),樓層在外力作用下的偏心距范圍可以由下式確定(圖1):
其中,i為偏心方向,i=x,y;?為樓層實際偏心距;
為考慮結構構造不確定性的偶然偏心距;
為額外偏心距。
額外偏心距可由下式計算,
圖1. 樓層在y向單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偏心距示意圖
3.隔震結構的分析模型應能夠準確反應隔震支座的空間分布,便于充分描述隔震體在兩個水平方向上的位移、相應的傾覆力矩以及繞豎向軸的轉動。分析模型應能夠充分考慮各隔震支座的不同性質。
從上述規(guī)定可以看出,兩規(guī)范(EC 8和新隔標)中對于隔震結構設計均建議計入扭轉效應的影響,但考慮方法有所不同。EC8采用對結構直接添加偏心距的方法,將扭轉效應表示為一系列繞各層豎軸的扭矩組合;而隔標中考慮地震的扭轉耦聯(lián)效應,對各樓層分別取兩個正交水平位移和一個轉角共三個自由度,按相應公式計算結構的地震作用和扭轉效應(詳見《新隔標》4.3.2)。
贊
0
賞